金屬疲勞那些事兒
更新時間:2022-11-02點擊次數:655次
腐蝕與疲勞均為材料構件失效的主要形式,在多種情況下,二者相輔相成,相互促進,共同對材料發(fā)起攻擊,儼然一對團結互助的“好兄弟”。這對“好兄弟”一起出現時就是腐蝕疲勞,腐蝕疲勞是指材料在交變載荷和腐蝕介質的協同、交互作用下發(fā)生的一種破壞形式,廣泛存在于航空、船舶以及石油等領域,腐蝕疲勞破壞是工程上面臨的嚴重問題,現已成為工業(yè)領域急需解決的課題。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腐蝕的兄弟——金屬疲勞那些事兒。
金屬為什么會疲勞?
生活經驗告訴我們,要想徒手拉斷鐵絲是非常困難的,但如果反復折幾下卻很容易折斷。這表明,即使反復變化的外力遠小于能將金屬直接拉斷的恒力,也會使它的機械性能逐漸變弱并最終損毀。金屬的這種現象和人在長期工作下的疲勞非常像,科學家們便形象地稱其為“金屬疲勞”。
不少小伙伴都會疑惑:人累了會疲勞,怎么堅硬的金屬也會疲勞呢?正所謂“黃金無足色,白璧有微瑕”,我們目前所用的金屬并非是完美的,在加工或使用的過程中,金屬總會存在一些缺陷,比如內部有雜質或孔洞、表面有劃痕。這些缺陷往往只有微米量級,很難通過肉眼觀察,如果給金屬施加一個不變的拉力,它們并不容易產生裂縫。可如果外力是反復變化的,一會兒是拉力一會兒是壓力,一部分能量就會轉換成熱,積累在金屬內部,一旦超過某個限度,金屬就很容易在缺陷處發(fā)生原子間的化學鍵斷裂,導致結構開裂。
疲勞到底是什么呢?
疲勞是指在低于材料極限強度(ultimatestrength)的應力(stress)長期反復作用下,導致結構終于破壞的一種現象。由于總是發(fā)生在結構應力遠低于設計容許最大應力的情況下,因此,常能躲過一般人的注意而不被發(fā)覺,這也是疲勞最危險的地方。
材料在承受反復應力的作用過程中,每一次的應力作用稱為一個應力周期(cycle),此周期內的材料受力狀態(tài),由原本的無應力先到達最大正應力(拉伸應力),然后到達最大負應力(壓縮應力),最后回到無應力狀態(tài)。在此受力過程中,每一個應力周期所經歷的時間長短(即頻率)與疲勞關系甚微,應力周期的振幅及累積次數才是決定疲勞破壞發(fā)生的時機。另外,壓縮應力不會造成疲勞破壞,拉伸應力才是疲勞破壞的主因。
疲勞破壞大致分為低周期疲勞(lowcyclefatigue)和高周期疲勞(highcyclefatigue)。一般而言,發(fā)生疲勞破壞時的應力周期次數少于十萬次者,稱為低周期疲勞;高于此次數者,稱為高周期疲勞。低周期疲勞的作用應力較大,經常伴隨著結構的永久塑性變形(plasticdeformation);高周期疲勞的作用應力較小,結構變形通常維持在彈性(elastic)范圍內,所以不致有永久變形。
材料疲勞破壞的進程分為:裂紋初始(crackinitiation)、裂紋成長(crackgrowth)、強制破壞(rupture)。材料表面瑕疵或是幾何形狀不連續(xù)處,材料晶格(lattice)在外力作用下沿結晶面(crystallographyplane)相互滑移(slip),形成不可逆的差排(dislocation)移動,在張力及壓力交替作用下,于材料表面形成外凸(extrusion)及內凹(intrusion),造成初始裂紋。這些初始裂紋在多次應力周期的拉伸應力連續(xù)拉扯下逐漸成長,使材料承載面積縮減,降低材料的承載能力。當裂紋成長到臨界長度(criticallength)時,材料凈承載面積下的應力超過材料的極限強度,此時的材料強制破壞也就無法避免了。
疲勞破壞特點
突然性
斷裂時并無明顯的宏觀塑性變形,斷裂前沒有明顯的預兆,而是突然地破壞;
低應力
疲勞破壞在循環(huán)應力的最大值,遠低于材料的抗拉強度或屈服強度的情況下就可以發(fā)生;
重復載荷
疲勞破壞是多次重復載荷作用下產生的破壞,它是較長期的交變應力作用的結果,疲勞破壞往往要經歷一定時間,與靜載下的一次破壞不同;
缺陷敏感
疲勞對缺陷(例如缺口、裂紋及組織缺陷)十分敏感,由于疲勞破壞是從局部開始的,所以它對缺陷具有高度的選擇性;
疲勞斷口
疲勞破壞能清楚地顯示出裂紋的發(fā)生、擴展和最后斷裂三個組成部分。
疲勞強度影響因素
影響疲勞強度的因素比較多,以下幾類因素在航空發(fā)動機設計、制造中需要重點予以考慮。
應力集中
疲勞源總是出現在應力集中的地方,必須注意構件的細節(jié)設計以避免嚴重的應力集中,比如加大剖面突變處的圓角半徑;
表面狀態(tài)
疲勞裂紋常常從表面開始,所以表面狀態(tài)對疲勞強度會有顯著的影響,表面加工越粗糙,疲勞強度降低、越嚴重;
溫度
一般隨著溫度的升高,疲勞強度會降低。
疲勞的危害
雖然很多人都沒聽過金屬疲勞的事兒,但它卻廣泛潛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,常常引發(fā)出人意料的嚴重事故。據估計,約90%的機械事故都和金屬疲勞有關。
2002年,一架由我國臺灣飛往香港的波音747客機在澎湖附近海域解體墜毀,造成包括機組成員在內共225人不幸罹難。事后調查認為,飛機上一塊修補過的蒙皮發(fā)生了嚴重的金屬疲勞開裂,造成機尾脫落,最終導致飛機因艙體失壓而解體。
2007年,美國空軍的一架F-15戰(zhàn)斗機在模擬空戰(zhàn)時,戰(zhàn)機機頭與機身分離,飛行員彈射出艙,這次事故造成美軍F-15戰(zhàn)機大面積停飛,調查結果顯示,事故起因于飛機上的一根金屬縱梁發(fā)生了疲勞。
除了飛行事故,輪船、列車、橋梁、汽車等,也常因金屬疲勞招致災難。二戰(zhàn)期間,美國的5000艘貨船發(fā)生了近1000次金屬疲勞事故,200多艘貨船徹底歇菜;1998年,德國一列高速行駛的動車因車輪輪箍的疲勞斷裂而脫軌,造成100余人死亡。
抑制疲勞的方法
我們了解疲勞相關的內容,最終目的是要預防或者減少航空發(fā)動機等機械構件發(fā)生疲勞失效的情況,進行長壽命設計。如下這些措施常用于提高結構的疲勞強度:
結構優(yōu)化設計
結構設計中盡量避免產生應力集中,對過渡圓角、螺栓孔等容易產生應力集中的部位進行優(yōu)化,疲勞往往出現在這些應力集中部位。
嚴格控制溫度
疲勞強度一般隨著溫度的升高急劇下降,不能為了性能達標而一味地提高溫度。
采用強化措施
采用各種表面強化處理、孔擠壓強化等。
提高零件加工質量
裂紋往往出現在材料缺陷或者加工缺陷位置,必須加強零部件加工制造工藝,嚴格控制關鍵位置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,減少疲勞源,防止超差等質量問題引起的疲勞失效。